近日,北京软体机器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SRT)连续获得两轮共1.5亿元融资,其中C轮融资由金石投资领投,C+轮由神骐资本、灼星基金投资。星涵资本担任长期独家财务顾问。
(资料图)
01北航老师从0-1创业.勇闯“无人区”
"因害怕失败而不敢放手一搏,永远不会成功"
SRT成立于2016年,由CEO高少龙团队创立。高少龙就读于北航机械专业,研究生毕业后成功留在学校任教,彼时的他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了解到一款美国的四足软体机器人,面对从未见过的新兴技术,一团火苗也在胸中燃起。
彼时的国内,对于软体机器人的研究几乎一片空白,没有前人经验,甚至没有一本系统性的书籍资料,研发难度直接“地狱级”拉满。但空白也意味着一旦做成,就是开天辟地,面对已知的困难和未知的机遇,高少龙带领着3个北航校友,下海创业,一头扎进了软体机器人研发的蓝海,为整个行业开疆拓土。
02破解自动化“最后一厘米”难题
软体机器人是仿效生物软体结构与功能而研发的一种新型智能机器人,它利用柔性材料和驱动技术,可以实现高度柔软、可变形以及对物体无损伤的抓取。传统机器人主要通过关节驱动,存在柔性不足、成本较高的制约,相比传统刚性机器人,软体机器人具有更高的自适应性和环境适应性。
长期以来,工业自动化领域存在这样一个难题:对于柔软易损的物品,机器人仍难以灵活抓取。
据IFR(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统计,现有工业行业只解决了大约3%-4%规则、刚性物品的自动化搬运问题;剩余约96%的柔性、异形、易损产品仍高度依赖人工操作,这严重制约制造业自动化水平的提升。与此同时,传统刚性机械手由于受到工件形状、尺寸、柔软等因素的限制,很难适应不同种类的物品抓取,难以实现规模化复制,无法满足工业制造向全面自动化升级的需求。
软体机器人的出现正是为解决这一难题。其柔软、可变形的特征使其能够对各种形状、尺寸、材质的物品进行自适应抓取。依靠仿生学和新材料技术,软体机器人将自动化范围拓展至新的领域,解决了“最后一厘米”问题。例如在食品加工行业,软体机器人可以轻柔地抓取水果蔬菜等农产品,甚至可以抓取“玻璃心”的鸡蛋,在大幅减少损伤率的同时,还可以实现混合搬运;在电子产品的组装检测中,软体机器人可以灵活抓取弯曲的线材,承载薄壁的显示屏,达到对关键部件无损伤的自动化要求。
03技术市场双丰收,单车终变摩托
经过7年发展,SRT已经在柔性夹爪等多类软体机器人产品取得重大突破,形成8个核心矩阵,积累了核心技术优势,具备多项国际专利。同时,其商业化规模也得到快速扩张,产品已被广泛应用于食品生鲜、3C、半导体、汽车等20多个行业,客户网络不断扩大,已与多家行业龙头达成合作,服务500多家企业。
2016年当初的“一张白纸”,如今已蜕变成全球软体机器人行业的领军者,从资本的持续押注,近日更是接连斩获共计1.5亿元融资,可以看出资本市场对SRT技术实力和商业价值的认可,也可说明软体机器人这片蓝海机会无限。
04结语
软体机器人技术作为新兴领域,在材料、控制、仿生学等多个学科领域,技术更新迭代迅速,软体机器人的灵活性、自适应性不断增强。并且在未来,软体机器人将迎来更广袤的应用蓝海。
除了传统工业制造外,医疗康复市场具有无限想象空间:应用于康复外骨骼为例,其对患者肢体活动的柔性跟随,将带来无法比拟的治疗效果;服务机器人也需要软体机器人,为消费者带来更人性化的抓取交互方式;此外,军事救援等领域的需求也持续增加。但不可否认的是,如今的软体机器人行业离“完全体”还有一段距离,在系统、能源、运动控制等领域还存在技术痛点和挑战。
总体而言,在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历史方向下,软体机器人正处于技术快速进步、应用领域不断扩广的黄金发展期。SRT作为先行者和引领者,在技术和市场上持续领跑,将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勇拓新局。未来是否有更多软体机器人的创新应用涌现,有更多企业和资本入局,助力行业发展?答案交给时间。
关键词: